- 索 引 号:QZ00136-2500-2022-00004
- 备注/文号:泉文旅〔2022〕40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2-03-24
各县(市、区)文旅局、新闻出版广电局,泉州开发区社会事业局、泉州台商投资区教育文体旅游局,直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
现将《2022年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2年3月24日
2022年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要点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认真按照国家、全省宣传、广电、文化和旅游部门以及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具体工作部署,扎实开展“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总抓手,以繁荣发展文旅经济为新突破,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艺术精品生产创作、加快广播影视创新发展、提升文旅市场服务质量,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机制、夯实基础,打造世界遗产典范城市
1.健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认真对照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泉州项目的决议要求,主动跟进、积极对接,进一步理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机制体制,制定出台系列专项规划(世界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建立监测巡查、专家咨询、技术审查、联合执法检查等六项制度,构建市级统筹、跨部门跨区域整体联动的保护管理体系。同时,推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和南外宗正司遗址、德化窑、磁灶窑、安溪冶铁、永春苦寨坑窑等考古遗址公园有实质性进展。
2.加强考古能力建设。继续深化与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国内顶尖考古专业机构的合作,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泉州工作站、中国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安溪)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协作协同,借外力、强内功,不断提升泉州考古工作水平。编制世界文化遗产考古研究计划,加强水下考古研究,争取设立国家水下考古中心福建(泉州)基地,推进崇武蜈蚣山海域北宋越窑疑似沉船点水下考古调查,力求有新进展新突破,进一步扩大泉州海丝文化影响力。
3.夯实文物安全基础。健全不可移动文物“四有”,全面完成定线落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量完成保护标识设立和保护档案建立。实施28个文物保护和安全工程项目,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防”工程全覆盖,并试点延伸到省级文保单位。结合“百日攻坚行动”“零点行动”,加强文物安全常态化巡查,推动文物安全隐患再排查再整治,进一步夯实文物安全基础。
4.注重文物展陈交流和学术研究。开展“引进来”“走出去”双向交流活动,办好“遗产地博物馆馆长论坛”“山海若比邻—陆上丝路西安与海上丝路泉州精品文物展”“全省非国有博物馆精品文物联展”。开展博物馆进校园和“薪火传承”红色历史社教工程,改造提升泉州博物馆通史主题馆,打造城市主题展览。实施泉州古城、多元族群、商品生产、运输网络、造船基地等课题研究,深化对推动世界海洋贸易发展、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遗产价值挖掘。办好《海交史研究》《泉州文博》等刊物,发挥海交馆“一馆一刊一会”平台,对接办好专业性研讨会,持续扩大对外影响。
二、优化供给、活态传承,全面提升城市文化气质
5.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复核这一目标,加快推进泉州美术馆改建工程,建设2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便民文化圈”。完善全市图书馆总分馆制,优化“百姓书房”“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服务功能,提升一批基层公共文化场所,不断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服务网络,全力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建设一批自驾车露营地、示范性旅游厕所、镇(村)旅游服务中心,强化旅游交通标识管理,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完善乡村文化设施。
6.打造文艺精品力作。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与群众需求相结合、社会效应与市场效应相统一,营造激励创作、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创排复排一批传统剧目,继续打磨提升《围头新娘》《南侨机工》《英雄虎胆》等精品剧目,争取获得更高级别奖项。筹备办好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和世中运开闭幕式演出等活动。
7.持续推进文化惠民。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广“百姓大舞台”品质提升工程,常态化组织文艺作品展演、展览和送图书下乡等服务群众文化活动1000场以上,持续开展“欢乐泉州”才艺大比拼、“威远楼之夏”“温陵讲堂”“云艺术节”“海丝小艺苑”等品牌活动,鼓励发展街头文化,不断提升文化供给品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8.着力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第六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遴选公布一批市级非遗名录、展示点和传承人。推进区域性整体保护,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十百千基础工程”。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推进非遗进校园、进古城、进社区、进景区、进场馆,充分利用文化馆、非遗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遗培训、非遗剧场、非遗展示等交流活动100场以上,推动活态传承,创新发展。
三、守正创新、培育精品,筑牢主阵地唱响主旋律
9.聚焦主流宣传。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省市党代会精神以及晋江经验20周年、7·25泉州世界遗产日等重大主题和重要活动,深化广播电视媒体“头条”和网络视听平台“首页首屏首条”建设,实施“短视频首屏首推”工程,强化主题主线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10.做实基础工程。开展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专项整治、打击治理“黑广播”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力争完成市、县两级平台建设,争取完成全市50%以上已联网行政村应急广播建设,继续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遴选打造一批试点单位。加快推进地面数字电视700兆赫频率迁移实施工作。加强媒体融合建设,强化晋江、永春、德化等省级乡村振兴直播产业基地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培育一批新平台新基地。推进市广电监测中心机房、设备改造提升工作,做好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段安全播出工作。
11.提升创作传播能力。以视听评议、节目研讨会、季度推优、节目评优为抓手,持续鼓励创作,培育推选一批国家、省级广电精品力作。积极参与全省“追寻中国梦 我说新福建”“一分钟说福建”“村村美”全省广播大联播等活动,争创佳绩。借助“视听福建”海外播映平台,推动“泉菲”广播电视合作,做好菲中电视台中文电视频道共建项目,推动“泉台”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融合,探索开办“闽南语”交流频道。
12.壮大影视产业。出台《泉州市扶持影视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申报指南(2022版)》,精简流程,做好影视扶持政策兑现,扩大宣传,力争继续新引进一批影视节目制作机构落地、新鼓励创作一批影视剧本、新对接一批电视剧来泉拍摄。加快影视拍摄服务体系建设,结合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培育打造一批影视特色小镇或影视拍摄点,认真承办全省海丝(泉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争取引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视剧大会等重要节展的配套活动项目,延伸完善影视产业链条,发展壮大影视产业。
四、项目带动、融合聚力,推动文旅经济繁荣发展
13.加强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工作要求,推动文旅经济产业发展小组平台建好建强,进一步优化架构、完善机制、充实人员、常态运转,建立全市文旅项目库,推选一批省市重点文旅项目,争取省市支持。同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举办项目招商签约会,力争完成策划生成20个以上优质文旅项目、招商签约3个项目以上、至少有1个项目签约落地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工作目标。
14.突出示范带动。制定出台《泉州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工作方案》,全力推动泉州古城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台商八仙过海、石狮十里“黄金海岸”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洛江仙公山、晋江梧林传统村落、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创建国家4A级景区,继续推动创建一批国家3A级景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域生态旅游小镇、金牌旅游村、金牌观光工厂等,打造一批数字平台,进一步强化文旅消费业态培育和示范带动,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15.深化文旅融合。实施“3”个特色文旅融合项目,推动“非遗进景区”,培育15个以上特色民俗、非遗项目常态进驻A级景区演出;推动特色旅游商品进景区,鼓励有条件的A级景区建设“大众茶馆”“闽南特色小吃”“泉州特色旅游商品体验馆”;推动博物馆、非遗进古城,利用已有公益空间植入博物馆展览及非遗展示体验,通过静态陈列、动态演绎、影像科技等手段,进行非遗技艺、国学、文化艺术项目全方面传承、展示、交流,带动古城文化业态发展提升。培育“知行泉州”研学旅游品牌,推广一批研学旅游精品线路,探索成立文创旅游商品推广联盟,整合研发、生产、空间载体等资源,市、县联动培育“泉州礼物”系列品牌。
16.扩大营销宣传。①聚焦1个核心。围绕“7·25”泉州世界遗产日这一主题,用好世界遗产IP,策划系列配套活动项目,系统开展世遗城市营销,持续唱响“宋元中国·海丝泉州”世遗城市文旅品牌。②办好四季节庆。按照“一季度一节庆,一节庆一主题”的思路,春季以元宵灯会等传统习俗、夏季以滨海资源、秋季以山地资源、冬季以“海艺节”等文艺展演为主题,以各县轮流申办的方式,叠加各类论坛、主题对话、项目招商、创意大赛、文旅市集等活动,推动全域有效联动、全年无缝对接、全要素资源配套,创新打造“四季泉州”文旅节庆营销,带动做热全市文旅市场。③加强媒体营销。用好文旅系统新媒体平台,创新开展专题策划、持续挖掘内容热点,生成“头条”事件;加强与网络大V合作,办好采风体验活动,打造网络“爆款”,延伸泉州旅游话题。④注重区域联动。继续深化闽西南协作发展区联合营销、互动往来,提升叠加营销效应。加强与携程旅游、同程旅行等主流OTA在线旅行商合作,不断增强泉州文旅关注度和流量吸引力。加强部门协作,将“宋元中国·海丝泉州”世遗城市文旅品牌推介与全市经贸、招商、会展、论坛等各类活动有效衔接,增强营销合力。
17.强化服务管理。坚持一手抓服务指导,一手抓执法监管。用好扶持奖励政策,积极培育、引进、壮大一批文旅市场经营主体,做强“地接旅游”,评定一批星级饭店,推进“金牌导游”培优工作,不断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行业监管,深化文明旅游宣传,扎实开展“文娱领域”“旅游市场”“文物”“网络文化”四大专项执法行动,进一步提升执法水平,提高办案质量,营造良好文旅市场消费环境。
五、政治引领、建强队伍,强化文旅发展要素保障
18.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对文化广电和旅游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完善各项机制,提升舆情处置水平,守好把牢意识形态主阵地。以达标创建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凡提四必”。坚持监督执纪,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筑牢廉政风险防线。
19.深化文旅人才培育行动。落实人才“港湾计划”,推进“文化人才之家”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文旅服务。加强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重点做好文博、艺术老、中、青三代有序传承接替。通过岗位练兵、技能比赛、与知名高校联合开展文旅产业经营人才培训等方式,培育一批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20.强化各项保障。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以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为重点,健全完善文旅安全责任体系、应急体系、日常督导体系,扎实做好文旅安全工作。加强财务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保障管理监督服务水平。加强法制建设,配合起草《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以及文化遗产相关法规,强化文旅法制保障。加强机关建设,抓好绩效、平安综治、文电等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机关服务效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