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两节”期间,泉州市文旅局紧扣“服务游客、传播文化、彰显文明”核心目标,统筹直属各党支部力量,组建10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在泉州古城、洛阳桥、清源山等重点景区及动车站关键点位,精准设立“文旅志愿服务驿站”,构建起“点位全覆盖、服务无死角”的国庆文旅保障网络。各党支部立足职能特色,量身定制志愿服务清单,将非遗文化传承、景区文明引导、突发应急保障等核心内容深度融入志愿行动。据统计,节假日期间累计发动党员志愿者620余人次,总服务时长超3800小时,这群身着红马甲的身影,以实际行动擦亮“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世遗城市名片。
为让志愿服务从“有”到“优”,各党支部以“专业”破题,打造特色服务品牌,让志愿光芒在世遗泉州绽放。局机关党支部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法,聚焦游客急难愁盼。在泉州动车站设“党员先锋岗”,为晚点旅客提供热水补给、住宿推荐及预订、景点路线规划指引等服务;组建3支流动巡查组,在中山路、西街等古城核心街区常态化开展文明劝导,协调解决停车指引、路线问询等高频问题。市文保中心开展“国庆来泉州 漫游慢生活”公益讲解活动,80余名世遗泉州文保志愿讲解员在开元寺、泉州府文庙及学宫、天后宫(德济门遗址)等世遗点,提供近百场公益讲解,惠及上万人。同时,首次集结20余名文保志愿讲解员、仰恩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及社会英文人才,在泉州府文庙、天后宫开设英文公益讲解服务。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创新“巡查+服务”模式,党员志愿者化身“文旅安全员”,以古城、蟳埔民俗文化村、清源山、洛阳桥等热门景区及游客集散地为核心,通过“定点值守+流动巡查”联动筑牢市场“监管墙”。节日期间累计出动1457人次,检查网吧、歌舞娱乐场所、旅行社等550家,责令38家问题单位整改;同时疏导密集人流、维护现场秩序,保障游客游览顺畅。海交馆依托志愿者团队专业能力,以鲜活叙事传递泉州海洋文化,开展46场公益讲解。此外,还组织志愿者参与“船来船往的奥秘——展厅寻宝活动”“流光溢彩的世界——马赛克玻璃拼贴体验”特色课程授课,将知识科普与趣味互动结合,打造知识性与体验感兼具的文化活动。艺术馆策划“世遗烟火·非遗万象”2025泉州国庆闽南文化非遗周系列活动,超百场非遗展演、文创市集、民俗体验活动覆盖古城街巷。其中府文庙主会场市集采用“非遗+美食+康养”融合模式,设50家特色非遗商家摊位,涵盖8大版块、12项细分活动,吸引6万市民游客参与;200余名志愿者投身接待引导、文化讲解、科普互动等工作,保障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闽南文化。南音传承中心组织党员演员走出剧场,深入古城文化街区、重点酒店开展南音展演,增设互动环节邀请游客体验四宝、小叫等南音打击乐器演奏,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吸引游客尤其是儿童少年参与,助力南音文化传承。市图书馆召集25名志愿者策划组织十余场主题文化活动,通过“插画美育”“童心故事绘”等内容,打造全龄友好阅读文化空间,覆盖不同年龄段读者需求,在趣味体验与亲子互动中传承弘扬闽南传统文化。
据统计,国庆期间,泉州文旅志愿服务队累计解答游客咨询1.5万余次,提供应急帮助210起,游客满意度达100%。党员志愿者通过非遗展演、文化宣讲等多样化形式,让海丝文化的深厚底蕴、世遗泉州的独特价值深入人心。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市民游客也主动加入志愿队伍,形成“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文明旅游浓厚氛围。
下一步,市文旅局将系统总结国庆文旅志愿服务的特色经验,进一步完善“支部特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让“红马甲”持续成为泉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为世遗城市建设注入更多温暖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