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文体旅局积极探索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新路径
来源:鲤城区文体旅局 时间:2022-07-28 16:43 浏览量:

  自国家《非遗法》实施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监督指导下,鲤城区文旅局严格按照国家《非遗法》相关规定,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精神,从摸家底、建名录、抓传承、勤宣传、巧利用等方面多管齐下,传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的好方法、新途径。

  一、抓建档立卡

  1.全面铺开非遗普查。牵头区、街道、社区530余名文化工作者投入非遗调查工作,遍及全区8个街道81个社区,征集非遗线索4092条,调查项目964项;建档立卡4700余份,累计200多万字,拍摄照片近千幅。在普查的基础上,完成8个批次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工作,目前正在推进第九批区级项目申报工作。同时,逐级向上推荐,形成国家、省、市、区4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目前,全区共有65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5项,市级31项,区级15项。全市5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区拥有4项。

  2.精心汇编普查成果。在调查、记录的基础上,基本摸清了家底,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主要有:《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鲤城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抢救性保护记录丛书《泉州李尧宝刻纸》、《拍胸舞》、《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一套四册,《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等。

  3.加强数字化工作。科学实施非遗记录工程,采集、制作非遗项目数字资源。先后拍摄《刻纸技艺》、《南音》等电视片,征集65个代表性项目、70个传承人的技艺展示、展演、采访视频。2021年组织拍摄10个省级非遗项目的纪录片,待审核通过后将通过市级及以上学习强国平台、省级电视台非遗类栏目、中央级官方新媒体平台进行播放推广。

  二、抓宣传展示

  1.打造宣传阵地。一是建设综合性展馆。以北滨江公园A1、A4两幢仿古建筑为载体,结合闽南文化生态底蕴与空间结构,采用歌舞演出、现场演绎、实物、图片等手段,多方位展示闽南文化。二是创设非遗传习所。鼓励学校、企业、社会团体依托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建设20处市级非遗传习所,为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平台及窗口,拓宽群众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渠道。三是设置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对我区非遗承载空间,如杨阿苗故居(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富美宫(送王船)等262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进行挂牌,并鼓励对外开放。四是在文化空间植入非遗元素。鼓励印记闽南、三道行、泉州府等40余处文化空间植入非遗元素,引进木偶头、花灯刻纸等非遗项目入驻,对接市场,形成研发、展示、销售、文化传播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配套项目。

  2.举办非遗活动。以非遗为主题,结合文化遗产日、春节、元宵等重要节点,举办一系列非遗活动。依托名人故居古厝,先后举办“古城刻艺”江派木偶头雕刻、泉州刻纸抢救性记录展览等大型系列文化活动展览、泉州花灯、木偶现场制作、闽南讲古专场、南音专场、梨园戏专场等系列主题活动50多场次。深耕“刺桐公益讲堂”品牌活动,定期邀请古城文化名家、非遗传承人举办公益文化分享会,至今累计举办60余场。

  3.创新展示展览。去年以来,我局进一步加密非遗展示展演频次,坚持“一个月一个主题”,常态化开展鲤城特色主题活动,加强闽南文化、海丝文化宣传,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同时创新宣传方式,联动网络新媒体进行线上直播。线下方面:举办“灯·传”泉州花灯创意作品展,申遗成功当天举办“歌吹漫步 ”、“古韵鲤城·闽南非遗”“快闪”活动,“遇见鲤”鲤城区街头文化活动,“流光溢彩·点靓古城”流动花灯展,端午嗦啰莲活动,首届泉州“福”文化节等。线上方面:举办“鲤韵匠心庆华诞”2021年庆国庆鲤城区非遗·传统工艺线上作品展,“听!古城的声音”旅游日活动,“明月来相照”-闽南人的中秋节活动,“解码世遗·品赏非遗”快闪活动等,邀请文化名人、网红达人坐镇,联手携程旅游、自媒体、官媒等进行专场直播,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带来了一大批流量。

  三、抓创新传承

  1.织密传承网络。鼓励非遗大师带徒授艺,2019-2021年发放传承补助49.1万元,引导非遗大师通过带领团队等方式口传心授,确保非遗人才的代际衔接和技术衔接。鼓励申报区级及以上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建设一支传承有序、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传承人队伍。截止目前,我区共有70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9人,省级11人,市级47人,区级3人。推动纳入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评定机制,调动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对传承效果的评估,2020年开始组织对国家级传承人进行传承效果评估,2021年底评估对象扩大至省级非遗传承人,有效总结了传承经验和保护办法。

  2.搭建汇才平台。成立区级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置非遗保护专门岗位,成立8个街道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定专人负责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构建区、街道两级保护架构。创设非遗人才交流平台,成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加强行业指导,在扩大南音、木偶头雕刻、花灯彩扎等非遗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推动本土非遗人才在交流碰撞中促进技艺提升,近年来先后举办交流活动30余场。鼓励辖区优秀非遗文化“走出去”,组织非遗文化团队参加高层次的文化展演活动,如央视春晚分会场—泉州府文庙表演、“春节戏曲晚会”录制等,获得海内外的广泛好评。

  3.构建校园传承体系。通过在学校设立非遗传承基地、举办培训班、开设民间艺术课程等形式,推动泉州(李尧宝)刻纸进泉州六中,花灯进鲤城实小,泉州拍胸舞进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木偶头雕刻进鲤城区第二中学小学,南音进泉州七中、西隅小学,木偶戏进通政小学等。同时创新校园传承方式,举办鲤城区闽南民间舞蹈教师传承研修班,组织37名幼儿园、小学老师系统学习包括“火鼎公婆”彩婆舞、“古典舞身韵+梨园科步”、少儿舞蹈创编课程等课程,推动非遗项目在校园的进一步传承;与黎明大学联动,启动“古城百匠守艺人?文化遗产新设计”传承发展计划,依托高校平台,开展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推动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实现“1+1”“1+N”合作,创造出更多兼具闽南文化特色及现代审美和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

  四、抓活化利用

  1.非遗+党建。结合“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建设,鼓励挂钩社区因地制宜,积极融入“非遗”特有文化元素,如金山社区项目点构建非遗小屋等闽南文化和非遗文化传承平台,开元社区项目点成立泉州珠绣传习所,侨光文创园项目点建立城南非遗文创运营中心和“城南记忆”文化展馆,常态化开展传统文化特色活动等。在确保“党建+”社区邻里中心“1+6”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注重突出非遗特色、打造独有品牌。

  2.非遗+产业。搭建非遗产业开发平台,积极打造“旅游+非遗文化”的文旅产业链条,不断加强非遗产品的研发创新,通过艺术加工、创新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将非遗文化作品转型为市场吸引力较强的文旅产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如杨氏锡雕非遗手工艺产品创新转型,将传统技艺与本土材质结合,开发出10余种独具闽南元素、泉州特色的民艺收藏品、手工艺伴手礼,深受市民及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及收藏。另有源和堂、涂门贡糖、蜜饯、肉粽等19类产品入选“泉州特色伴手礼正式名录”,大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品“物宜本兮·福虎”荣获2021中国特为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3.非遗+电商。举办非遗线上购物节,广泛发动非遗传承人、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参加,指导其入驻电商平台。东街钟楼肉粽、源和堂蜜饯等多家非遗相关商户在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其中东街钟楼肉粽今年5月-6月份在各大电商平台销售总计超8000单,实现营收100余万元;源和堂蜜饯销售超7000单,实现营收60余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