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脉 守护城市灵魂
来源:鲤城文体旅局 时间:2019-12-30 09:45 浏览量:

——鲤城区着力推进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鲤城区辖区内共有文物点227处,其中包括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5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该区有开元寺、清净寺、府文庙、天后宫和德济门遗址等5处文物保护单位列入申遗点,今年又新增加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番佛寺遗址等多处申遗关联点,同时把泉州古城列入世界遗产缓冲区。该区严格做好文物保护各项工作,确保文物安全。

一、以保护为中心,全面完善机制。在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全区227个文化遗产点普查档案,并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基层工作考核重要内容,作为每年对街道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规范日常管理,加强各街道综合文化站软硬件建设,督促各街道、社区网格化健全文保单位保护网络,加强辖区内文保单位日常巡查等保护、监管工作。今年年底前配合完成市文物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设,对全区文物的保护要素、基础信息、价值内涵、类别、动态管理等全部数字化,并在地图上进行GPS定位落图,实现可视化。

二、以申遗为契机,全面整改问题。根据市申遗办要求,抓紧收集顺济桥编制补报文本基础材料,确保按节点报送,并在古城考古调查勘探和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加紧推进府后山、南外宗正司、天后宫、顺济桥等第二阶段考古工作,为申遗主题、价值提供实物支撑。投入近1.3亿元完成5处申遗点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包括征迁、立面改造、景观提升和设施建设等工程。今年来,该区严格按照上级申遗办和文物部门要求,对5处申遗点及市舶司遗址等关联考察点开展全方位巡查,整改整治问题近千条,投入近200万元完成甲第巷口等9处工程建设、市舶司遗址等5处提升工程,申遗点及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提升,526日顺利完成国际专家等重要人员现场考察评估申遗点相关工作。

三、以抢救为前提,全面修缮史迹。根据市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计划安排,该区先期投入近600万元,以以修补租低价承租方式,突破对非国有文保单位保护修缮瓶颈,全面开展泉州万正色故居抢救性修缮工作。同时,积极向上级申请泉州万正色故宅、施琅故宅等非国有产权文保单位修缮保护项目经费,投入近千万元积极开展李贽故居和安礼逊图书楼修缮保护等5个重要历史遗迹抢救性修缮工程。目前,已完成市舶司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展厅提升以及清白源井、蒲寿庚遗址等关联性工程,泉州万正色故宅、黄氏宗祠、李贽故居和安礼逊图书楼修缮保护工作也有条不紊地按计划开展。

四、以防火为重点,全面查改隐患。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组织文物、民宗、安监、消防等部门不定期开展文物安全专项检查和联合执法,对电路老化、火烛和燃油燃香类产品进行重点排查,今年来共检查各级文保单位以及文物普查点232家次,发现安全隐患136处,已整改133处,另有3处正抓紧整改,并对蔡清故居和老范志大厝进行挂牌督办,确保将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区财政拨付专项资金100万元,聘请具有电力资质的第三方公司对杨阿苗故居、蔡清故居、黄宗汉故居等26家古大厝、古民居文保单位,进行用电线路安全改造提升和用电监测监控系统安装工作,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第一批26处文保单位的改造提升工程,第二批文保单位电线线路改造点老范志大厝已完成施工工作,将于近期开展验收工作。同时,拨付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0万元,完成11处文保单位用电监测监控系统安装工作,在近一年的运行中,对市级文保单位吴树第宅、省级文保单位王顺兴信局旧址进行有效预警并及时处置。该区文物保护单位用电监测监控系统安装工作得到省文物局、省消防总队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文物安全座谈会上向全市各县(市、区)推广。

五、以法律为保障,全面宣传贯彻。落实《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泉州市内沟河保护条例》《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等,进一步完善古城文物保护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今年来印发文物保护社规民约宣传折页5万多份,《文物保护法》宣传手册和《鲤城区申遗材料汇编》2万多份,督促各街道、社区入户宣传,在文化遗产保护区与缓冲区、社区公示栏、学校、交通要道等显著位置广泛公示,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主动参与文物保护活动的积极性,打通文物保护最后一公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