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
时间:2016-07-11 11:36 浏览量:

   泉州南音亦称“泉州弦管”,是历代积淀、多元形成的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代一批批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泉州,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华古乐南移的历史积存,是继承中国古代音乐遗存、保存盛唐血脉最多的古老乐种,是中国幸存的历经千年、内容丰富的口传文化遗产。

   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用于唱曲和演奏大谱,是汉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宝贵遗制;南音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对应“宫商角徵羽”,旁边附上琵琶指法和撩拍符号,自成体系,完全不同于常见的“工尺谱”,比“敦煌古谱”更严密,为本乐种所独有,是隋唐以前的遗存;南音曲颈琵琶横抱、十目九节的洞萧、二弦、三弦、拍板等是汉唐古乐器的遗制;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二千多首,蕴涵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的内容;曲牌中保留诸多古调、古牌名;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强调“照古音”,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的音韵。因此,被海内外专家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泉州南音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

   泉州南音的正规演唱,依照古例必先吹奏“指套”,然后唱散曲。唱曲是南音的主要内容,一人唱完把拍板恭敬地递给第二人,逐首接连地唱下去,最后是奏大谱结束。有的馆阁还搭“彩棚”,或在舞台上放置宫灯、黄凉伞,传说康熙皇帝封赐弦管人为“五少芳弦” 、“御前清客” ,故以此为荣耀。

   泉州为南音发祥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全市有南音社团230多个。泉州南音的传承除口传心授外,就是手抄曲簿传世,直到明代有木板印刷的《明刊三种》,清代有明焕堂指谱》,20实际九十年代。泉州开发电脑软件,把古老的南音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更有利于南音的传承。

   南音传播到闽南地区的漳州、厦门和三明等地,流播至台湾、香港、澳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地区和国家。1981年以来,泉州市举办过8届国际南音大会唱,海内外弦友汇聚泉州,“共一轮明月,唱百代乡音”。泉州市十分重视南音的保护与传承,制定《泉州南音保护与振兴十年规划》,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