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北管
时间:2016-07-11 11:36 浏览量: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 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于清光绪年初,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缺堤难民等渠道传入,与“南管”(南音)并称“南弦北管”。后来“北管”向海外传播,与台湾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乐、东南亚北管同属一个乐种。

   北管分为曲和谱两大类,曲即声乐曲,谱即器乐曲。曲大多数来源于明清以来的江淮小调,谱大多数来源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京剧曲牌。歌词以叙事抒情、写景抒情居多,在乐句、乐段、乐曲结束处常有衬词“哎哟”,演唱采用官话(湖广话,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在曲的前奏和乐句、乐段结束处常有演唱者边唱边执打打击乐器为之伴奏,给曲子增添很多生气;演唱常采用提高八度并借鉴了莆仙音乐、南音的一些演唱方法,使歌声高亢有力、悠扬柔婉和秀丽。谱演奏时一般不用锣鼓,只用板或木鱼鼓打强拍,演奏主要运用民间常见的“支声复调”,拉弦乐器多用短弓、一弓一音和在主要骨干音的基础上略作变奏,加以“变徵、变宫”进行润饰。在曲式结构上,以多首曲牌联缀的形式为常见,也有以板式变化手法构成的曲式结构。乐队沿用江南丝竹乐器,参用闽南、莆仙音乐的乐器,主奏乐器京胡、笛子,特色乐器月琴、三弦、双清、伬胡。从清光绪八年开始,"北管"作为泉州辖区内另一种民间音乐,每逢节庆,都要参加化妆、游行、迎神、装阁等各种活动,乐队前面打着"天子传音"的旗号,并深受地方官吏、文人庶士的青睐。

   泉州北管经历了萌芽发展期(19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20世纪二十年代)、鼎盛期(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初期)、低潮期(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于1976年)、恢复期(1977年至1994年)和革新发展期(1995年至今)五个阶段,一直传承至今。1994年11月由《中国民间乐典集成?泉州北管分卷》改写编入《中国民间乐典集成?福建卷》。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北管”音乐的对外对台交流也日益频繁。

   北管音乐风格既保留江淮一带民歌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闽南、莆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并有遒劲、朴实之个性,素有“天子传音”的誉称。它的保护对于研究台湾北管、日本御座乐与它的渊源关系,中日、闽台和泉港与广东、江苏、浙江的文化交流、经济贸易以及福建民间音乐闽南色彩区和莆仙色彩区的过渡等具有重要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